餐桌上,父輩總是這樣提醒孩子:“不要‘剩碗底’!”我也亦步亦趨,用不要“剩碗底”的經(jīng)典警示教誨教育我的女兒。
從小,我就接受了節(jié)儉概念的教育,經(jīng)常唱的歌便是《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》。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,餓過肚子、吃過“瓜菜代”,但孩子長個子卻不長記性,到了能吃飽肚子的日子,又開始“剩碗底”了。曾不止一次被父親呵斥,甚至,腦殼還領教過“糖醋板栗”的嚴重警告。然而,真正懂得要珍惜糧食、尊重勞動,則是我當了農(nóng)民,臉朝黃土背朝天種莊稼的那段歲月。
我下放在畈區(qū),在“雙搶”時節(jié),晚上拔秧到凌晨一點收工,早上四點就要起床割稻子。又累又渴、饑困交加,飽嘗了超負荷勞動的辛苦。一次,暴雨即將來臨,社員們瘋了一般,在稻場上奔走呼號著“搶場”。我抱著大掃帚,把邊角遺留的谷粒掃到稻場邊緣,用力掃除那分不清泥土和谷粒的一撮,灰塵夾雜著谷粒,飛進淺淺的泥水里?!肮宰?、乖子……”有人連聲呼喊,一扭頭,身后是大隊書記的夫人——李媽。她情緒激動、欲言又止。突然,只見身材高大的她突然屈膝跪下,把泥里的稻谷一粒一粒地撿起來,放在左手掌心里數(shù)了數(shù),居然有十幾粒。再看她,渾身上下似從水里打撈出來,黝黑的臉龐、額頭皺紋的丘壑里、下巴及發(fā)梢滿是明晃晃的碩大汗珠,一滴滴砸到地上……這一刻,這一課,刻骨銘心,我認識了糧食,讀懂了糧食。之后,每每遇見餐桌上的浪費,腦海便跳出她屈膝下跪、濕透的身軀和臉上露珠般汗滴的場景,心隱隱作痛……
得來不易方知珍惜,平心而論,青年員工生活在富裕的日子中,沒有經(jīng)歷過“短缺”經(jīng)濟。而源源不斷的豐富物質(zhì),也為“揮霍”興風作浪,為“浪費”推波助瀾。一次在餐廳,鄰桌的爺爺面對滿桌殘羹剩菜憶苦思甜,說小時候經(jīng)常餓肚子,孫子則哈哈大笑,“爺爺真笨!怎么不點外賣?”又一個“何不食肉糜”,物阜民豐之際,回望艱辛十分有必要。
“不做剩男剩女”需要轉變觀念,宣傳教育至關重要,但最關鍵的還是喚醒?!凹埳系脕斫K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,應積極創(chuàng)造條件,或組織青年員工赤腳前往田間地頭親自體驗,或建立用餐獎懲機制,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,慢慢將“光盤行動”植入心底。
杜絕舌尖上的浪費,從光盤開始,從不“剩碗底”做起。珍惜每一口美食,都是對勞動的感激。勞動者,更應尊重光榮的勞動成果;利用資源者,更應敬惜有限的資源。像操作工一樣珍惜物料,像維修工一樣珍惜工具,像管理者一樣珍惜數(shù)據(jù)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,開源節(jié)流降本增效,人人都要爭當理念先進、舉止文明的紅四方員工,一起做提質(zhì)增效、實現(xiàn)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的踐行者。